广皓天与试验箱厂商联合开发固态电池专用温度冲击设备,加速量产验证流程
点击次数:38 更新时间:2025-07-18
近日,广皓天与国内试验箱厂商达成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出一款固态电池专用温度冲击设备。该设备针对固态电池的特性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有效解决了量产验证阶段的效率瓶颈,为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固态电池量产验证中,传统温度冲击设备存在两大痛点:一是测试效率低,单批次电芯检测需 3-4 小时,难以匹配产线的高速生产节奏;二是测试精度不足,无法捕捉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在温变下的细微反应。此次联合开发的专用设备通过三项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了升级。 设备采用 “双工位交替测试" 设计,配备独立的高温区与低温区,两个测试工位可同步进行不同阶段的冲击试验。当 A 工位完成 - 60℃低温保持时,B 工位恰好结束 120℃高温冲击,通过机械臂的协同调度,单批次测试时间缩短至 45 分钟,较传统设备提升 300%。同时,设备内置的微应变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电芯厚度变化(精度达 0.1μm),结合红外热像仪捕捉局部温度场分布,精准记录陶瓷电解质在温度冲击下的界面应力变化。

在温控技术上,该设备创新采用 “脉冲式加热 - 急冷" 系统,高温区升温速率提升至 50℃/min,低温区降温速率达 30℃/min,可模拟固态电池在快充场景下的瞬时温度波动。设备还搭载了 AI 自适应算法,能根据不同电芯类型(如硫化物、氧化物体系)自动调整冲击参数,例如针对硫化物固态电池,将温度冲击范围优化为 - 40℃至 90℃,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电解质分解。
目前,该设备已在广皓天固态电池中试线完成验证。在某批次氧化物固态电芯的测试中,设备仅用 3 小时就完成了传统设备 1 天的测试量,同时精准发现了 2% 电芯存在的界面阻抗异常问题。通过设备提供的温度 - 阻抗动态曲线,研发团队快速定位到问题根源是正极材料包覆层厚度不均,调整工艺参数后,电芯良率提升至 98.5%。

广皓天研发负责人表示,专用设备的应用使固态电池量产验证周期从原有的 12 周缩短至 4 周,验证成本降低 40%。试验箱厂商则透露,设备已启动批量生产,预计年内可实现对 10 条固态电池产线的配套。业内人士指出,这种 “定制化设备 + 产线场景" 的协同创新模式,将推动固态电池量产进程提速,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早日实现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