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品预处理:消除金属连接器的刮伤隐患 测试前需对金属连接器的尖锐边缘、毛刺进行钝化:采用 1000-1500 目耐水砂纸手工打磨(打磨方向沿连接器轴线,避免横向划痕),或用微型气动抛光机(搭配羊毛轮 + 抛光膏)处理,确保边缘圆角半径≥0.5mm(可用半径规检测)。针对带螺纹的连接器,需用专用丝锥清理螺纹孔内的金属碎屑,防止测试中碎屑脱落刮伤夹具。 对突出的连接器端子(如针式、插片式),套装耐高低温保护套:优先选用硅胶材质(耐温 - 60℃~200℃、邵氏硬度 50-60A)或聚四氟乙烯套管(耐温 - 200℃~260℃、摩擦系数 0.04),保护套厚度控制在 0.3-0.5mm(过厚会影响夹持稳定性),套装后需用耐高温胶带(如 Kapton 胶带)固定,避免在 - 40℃低温折弯时保护套脱落。 在样品非测试区域粘贴耐温标签,标记连接器与夹具的接触位置,确保安装时连接器避开夹具的边角、焊缝等凸起部位,减少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刮擦。

在试验箱原有金属夹具(通常为 45# 钢或铝合金)的接触面上,嵌入式安装耐磨耐温衬垫: 衬垫表面需打磨至 Ra≤0.8μm 的光滑度,避免粗糙表面反而刮伤样品或自身被连接器刮损。 若连接器尺寸较大(如直径≥10mm),可定制 “避让式夹具":在夹具接触样品的区域开设 U 型槽(槽宽比连接器直径大 1-2mm,槽深≥5mm),使连接器嵌入槽内,折弯时仅样品导线部分受力,连接器不与夹具直接接触。定制夹具需与试验箱的伺服折弯机构精准匹配,确保折弯角度偏差≤±0.1°,符合设备测试精度要求。

对未加装衬垫的夹具,可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喷涂 TiN 涂层(厚度 3-5μm,硬度 HV 2000,摩擦系数 0.2),或电镀硬铬(厚度 5-10μm,硬度 HV 800),提升夹具表面耐磨性。涂层需通过耐温测试:在 150℃高温下烘烤 24 小时后,涂层附着力需达到 GB/T 5270-2005 规定的 1 级标准,避免在高湿工况下脱落。 三、测试参数优化:降低折弯过程中的刮擦风险 带金属连接器的样品刚性较强,需降低折弯角度与速率:初始测试角度设定为 30°-60°(常规样品为 90°-120°),折弯速率控制在 10-30 次 / 分钟(设备额定速率为 10-60 次 / 分钟),通过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箱的 PLC 控制系统逐次微调角度,避免一次性大角度折弯导致连接器撞击夹具。

根据连接器材质设定适配的夹持力度:铜合金连接器夹持力度控制在 30-50N,不锈钢连接器控制在 50-80N(通过设备力值传感器实时监测),力度需低于连接器的屈服强度(如 H62 铜合金屈服强度≥195MPa),防止力度过大导致连接器变形,进而刮伤夹具。 先在常温常湿(23℃/50% RH)下进行 10-20 次试折弯,观察连接器与夹具的接触状态:若出现轻微刮擦,立即停机调整样品位置或夹具衬垫;试折弯无异常后,再切换至目标工况(如 - 40℃/90% RH),避免工况下直接测试放大刮伤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