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前样品需要在常温下放置多久?不预处理会影响试验结果吗?
点击次数:5 更新时间:2025-10-21
一、测试前样品常温放置时长:需结合样品特性与储存环境确定
样品常温放置的核心目的是实现 “热平衡" 与 “状态稳定",常温标准定义为 GB/T 2423.1-2008 规定的 23±2℃、50±5% RH 环境,具体放置时长需分三类场景:
常规样品(厚度≤3mm 的金属 / 柔性材料)

若样品此前储存于 20-25℃环境(如实验室货架),放置 2-4 小时即可。该时长可确保样品内部温度与常温环境偏差≤±1℃,避免进入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箱后,因初始温差导致低温工况(如 - 40℃)下样品表面结露,或高温工况(如 85℃)下热膨胀速率异常。
特殊样品(厚度≥5mm 的金属部件 / 高吸湿性材料)
金属厚壁部件(如动力电池模组支架)热传导速率慢,需延长至 4-6 小时;高吸湿性材料(如部分柔性绝缘层)需在常温环境中平衡湿度,放置时长需达 6-8 小时,防止样品携带的多余水分在试验箱高湿工况下加剧腐蚀,或在低温工况下结冰导致折弯时脆性断裂。
若样品从低温仓库(如 - 10℃)或高温车间(如 35℃)取出,需先在过渡环境(15-20℃)放置 1 小时,再转入常温环境放置 4-6 小时。例如从 - 10℃取出的极耳样品,直接常温放置易因温差过大产生表面凝露,需过渡处理后再平衡,避免影响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箱内的湿度稳定性。

二、不预处理对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结果的三大核心影响
若低温储存的样品直接进入试验箱进行 - 40℃折弯测试,样品初始温度可能仅 - 5℃,与试验箱设定温度存在 35℃温差,会导致样品内部应力未充分释放,折弯时出现 “假性脆断"—— 实际测试的疲劳循环次数比真实值偏低 25%-30%。反之,高温储存的样品直接进入 85℃工况,会因初始温度过高加速材料软化,测得的折弯强度比真实值下降 15%-20%。
未预处理的高吸湿性样品(如含玻纤的柔性连接片)可能携带 10%-15% 的多余水分,进入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箱 95% RH 高湿工况后,水分会渗透至样品与夹具接触部位,导致夹持摩擦力下降 30% 以上,出现样品打滑,折弯角度偏差从 ±0.1° 扩大至 ±1.5°,数据重复性严重超标。
样品在加工、运输过程中易产生内应力(如极耳冲压后的残余应力),常温放置可通过 “应力松弛" 减少内应力影响。若不预处理,同一批次样品的内应力差异会导致折弯测试中应力应变数据的变异系数从≤5% 升至≥12%,无法满足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箱对数据重复性(≥98%)的要求。

三、样品预处理的实操规范(适配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需求)
需在远离空调出风口、无阳光直射的区域放置样品,避免局部温度波动;高吸湿性样品需单独放置在密封盒(预留透气孔)中,防止环境湿度变化影响平衡效果。
放置结束后,用高精度测温仪(精度 ±0.1℃)检测样品表面温度,确保与常温偏差≤±0.5℃;用水分仪抽检高吸湿性样品,含水率需稳定在产品标准范围内(如≤3%),再送入耐寒耐湿热折弯试验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