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列表 / products
当测试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箱内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液态水;若温度降至 0℃以下,则形成霜层,这属于物理相变的正常现象。例如在 - 20℃低温测试中,工作室壁面出现均匀薄霜(厚度<2mm),且随程序升温可自然消融,属于正常范畴。但以下情况需警惕:霜层厚度超过 5mm 并覆盖传感器探头、冷凝水在样品表面形成持续积液、高温段(>50℃)仍有冷凝水残留,这些均属于异常状态,可能影响测试数据。
异常结霜:若回风口被霜层堵塞,多因风道设计不合理导致气流短路。需检查风机转速(应保持 1500r/min 以上),清理风道内的样品碎屑,确保循环风量≥200m³/h。若压缩机频繁启停导致的局部结霜,需校准温度传感器(误差应≤±0.5℃),避免温控逻辑误判。
异常积液:当样品本身含高水分(如电池、高分子材料),测试过程中释放的水汽会加剧冷凝。需在样品舱增设吸附式干燥装置(填充分子筛),同时将测试程序调整为 “低温段前先执行 60℃/20% RH 干燥 30 分钟"。若观察窗玻璃持续结雾,可能是密封胶条老化导致外界湿气渗入,需更换耐高低温硅橡胶密封条(硬度 60±5 Shore A)。
环境控制:将设备放置在湿度≤60% RH 的环境中,避免紧邻水源或通风口,减少外界水汽侵入。
程序优化:在温变程序中插入 “过渡段",例如从 - 30℃升温至 25℃时,先在 5℃停留 10 分钟,让水汽充分蒸发。
定期保养:每 100 小时运行后,清洁蒸发器翅片(用压缩空气吹扫);每月检查排水管路(内径≥12mm)是否通畅,防止冷凝水倒灌。
高级配置:对高精度测试需求,可选用带 “露点跟踪" 功能的机型,通过实时调节制冷功率,将箱内露点控制在测试温度以下 2℃,从源头减少结霜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