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的制冷系统结霜?
点击次数:4 更新时间:2025-11-10
一、明确结霜核心成因:针对性规避风险源
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制冷系统结霜的本质是 “箱内湿气与低温蒸发器接触,水汽凝华成霜",主要诱因包括三类:一是样品带湿(如 LED 灯具测试后残留冷凝水、新能源电池注液后未干燥),放入设备后释放湿气;二是温变参数设置不当(如低温段温变速率过快,导致箱内空气温度骤降,水汽来不及排出);三是设备密封或除湿功能失效(如箱门密封条老化漏风、内置除湿模块未启用)。需针对这些诱因制定精准预防方案。 二、操作前:样品与设备预处理,切断湿气来源
放入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前,需根据样品特性去除表面及内部湿气:电子元器件(如芯片、传感器)需在 80℃烘箱中干燥 2 小时,冷却至常温后再放入设备;带腔体的样品(如家电外壳、汽车 ECU 壳体)需通过压缩空气吹扫内部残留水汽;高湿敏感样品(如电池、LED 模组)需采用真空包装转运至设备旁,拆封后立即放入,避免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潮气。严禁将表面带水、结露的样品直接放入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这是预防蒸发器结霜的首要环节。

若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长期处于停机状态(如超过 24 小时),启动前需先开启 “常温通风" 模式:关闭制冷系统,仅启动离心风机(风速设为中速),保持箱门半开 30 分钟,使箱内空气与外界湿度平衡(湿度控制在 40%-60%);若环境湿度超过 70%,需同步启用设备内置的除湿模块(通过分子筛或冷凝除湿),将箱内湿度降至 50% 以下再启动制冷程序,避免高湿空气直接进入低温回路引发结霜。
三、运行中:参数优化与系统联动,抑制霜层生成
针对 - 40℃以下深冷工况,避免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采用 “一步式降温"(如从 25℃直接以 20℃/min 速率降至 - 60℃),需设置 “过渡段除湿":先将温度降至 5℃(此时水汽凝结成水而非霜),保持 30 分钟并开启设备 “排水功能"(部分型号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配备底部集水盘与排水泵),排出箱内冷凝水;再以 5℃/min 的低速降至目标低温(如 - 60℃),减少空气温度骤降导致的水汽凝华。实践表明,分段降温可使结霜概率降低 60% 以上。 主流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配备两类防霜功能,需在测试前开启:一是 “热气旁通防霜",在制冷系统中接入旁通管路,当蒸发器表面温度低于 - 5℃且湿度超过 45% 时,自动导入少量高温制冷剂(来自压缩机排气端),维持蒸发器表面温度在 0℃附近,避免水汽凝华;二是 “智能除霜预警",通过蒸发器表面的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霜层厚度,当霜层导致换热效率下降 10% 时,系统自动暂停温变程序,启动 “低温除霜"(以 3℃/min 速率升温至 5℃,同时开启风机干燥),除霜完成后继续测试,避免霜层累积。
四、日常维护:设备状态检查,保障防霜能力


每周检查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的箱门密封条:关闭箱门后,用一张 A4 纸插入密封条缝隙,若能轻松抽出则需更换密封条(建议每 12 个月更换一次),避免外界高湿空气渗入;每月清洁内置除湿模块(如分子筛滤网),若采用冷凝除湿则需检查排水管路是否通畅,防止积水反渗回箱内。
每季度对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的制冷系统进行两项关键操作:一是清洁蒸发器翅片,用压缩空气(压力≤0.4MPa)从下往上吹扫翅片间的灰尘,避免灰尘与霜层混合形成 “冰垢";二是检查制冷剂压力,双级复叠式制冷系统的 R23 制冷剂压力需维持在 0.8-1.2MPa(常温下),压力过低会导致蒸发器温度过低,增加结霜风险,需及时补充制冷剂(由专业人员操作)。 五、异常处理:轻微结霜后的应急措施
若快速温变高低温测试箱运行中出现轻微结霜(蒸发器表面有薄霜,未堵塞风道),无需立即停机,可采取两项应急措施:一是提高当前温变阶段的目标温度 5℃,维持 1 小时,利用箱内空气温度升高融化薄霜;二是开启 “风机强吹" 模式,提升气流速度至 3m/s(常规测试为 1.5-2m/s),加速霜层升华。若霜层厚度超过 5mm,需立即停机执行 “完整除霜程序",避免损伤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