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文章 > 耐湿热试验后,样品表面水分残留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耐湿热试验后,样品表面水分残留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点击次数:156 更新时间:2025-01-15

耐湿热试验完成后,样品表面的水分残留虽看似细微,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变量",对测试结果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就材料性能评估而言,不同材质的样品受水分残留影响各有不同。金属材料在残留水分作用下,腐蚀进程会急剧加速。试验结束后,水分在金属表面形成电解质环境,引发电化学腐蚀。例如钢铁部件,可能短时间内就出现锈迹,这将导致对其耐蚀性能的误判,使得在实际应用中高估其抗腐蚀能力。而高分子材料,像塑料,会因水分残留发生溶胀现象,导致尺寸改变。在进行尺寸稳定性测试时,这种因水分引起的尺寸变化会干扰真实数据,使测试结果无法准确反映材料干燥状态下的性能,影响产品设计中的尺寸规划。


在电学性能测试方面,水分残留堪称“干扰源"。电子元件或绝缘材料测试时,水分的导电性会扰乱材料原本的电学特性。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会因水分残留而降低,可能使原本合格的材料被误判为不合格。对电子元件来说,水分残留可能引发短路、漏电等故障,严重影响对元件电气性能的准确评估,进而影响对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判断。

微生物相关测试同样难以“幸免"水分残留的影响。在抗菌防霉性能测试中,残留水分提供了微生物繁衍所需的湿度条件。即便材料本身抗菌防霉性能良好,过多的水分残留也可能促使微生物滋生,使测试结果呈现出材料抗菌防霉性能不佳的假象。


为避免这些因水分残留导致的测试误差,试验结束后,应及时采用恰当的干燥方式去除样品表面水分,像自然风干、低温烘干等,但要注意避免干燥过程对样品性能造成二次影响。同时,在测试流程设计中,需充分考虑水分残留因素,制定更为科学严谨的标准,以此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