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文章 > 电磁振动台的隔振技术研究:从被动隔振到主动控制

电磁振动台的隔振技术研究:从被动隔振到主动控制

点击次数:10 更新时间:2025-05-22
概述
电磁振动台在工作时会产生强烈的振动,若不加以有效隔离,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测试精度,还可能对周围精密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甚至引发建筑物结构的疲劳损伤。随着工业生产和科研实验对环境稳定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隔振技术成为电磁振动台设计与应用中的关键环节。早期的被动隔振技术主要依靠弹性元件和阻尼材料吸收、耗散振动能量,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振动环境时,其隔振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控制理论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主动控制隔振技术应运而生,它能够实时感知振动信号并主动施加反向力进行抵消,显著提升隔振性能。从被动隔振到主动控制的演进,是隔振技术不断适应工程实际需求、追求更高隔振效率的体现,对保障电磁振动台稳定运行、提升测试准确性以及保护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工作原理
被动隔振原理

被动隔振主要基于弹性支撑和阻尼耗能原理。通过在电磁振动台与基础之间安装弹性元件(如橡胶隔振器、金属弹簧等)和阻尼材料(如粘弹性阻尼器),将振动台与基础进行弹性连接。当振动台产生振动时,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变形,将振动能量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起来;而阻尼材料则通过分子内摩擦,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散发出去。其核心是利用弹性元件的柔度降低振动传递率,同时借助阻尼材料抑制共振峰值。例如,在低频振动环境下,金属弹簧凭借良好的弹性特性提供有效的隔振效果;在高频振动环境中,橡胶隔振器的高阻尼特性能够快速衰减振动能量。但被动隔振系统的参数固定,难以适应振动频率和幅值变化较大的复杂工况 。

皓天鑫-电磁式振动台-白底图-800×800-240805-4 拷贝.jpg


主动控制隔振原理

主动控制隔振系统以传感器、控制器和作动器为核心部件。首先,安装在振动台及周边环境的加速度、位移等传感器实时采集振动信号,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如 PID 控制、自适应控制、控制等)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所需施加的反向控制力大小和方向。然后,控制器向作动器(如电磁作动器、液压作动器)发出控制指令,作动器根据指令产生相应的反向力,作用于振动台或基础,以抵消振动台产生的振动,达到隔振目的。主动控制隔振技术能够根据振动环境的变化实时调整控制策略,具有响应速度快、隔振效果好、可适应不同工况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对隔振要求精密测试和生产环境

产品特点

2.jpg


被动隔振产品特点
  1. 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被动隔振系统主要由弹性元件和阻尼材料构成,结构相对简单,制造和安装成本较低,适用于对成本敏感且振动环境相对稳定的场合,如一些小型实验室的简易电磁振动台隔振。

  1. 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由于没有复杂的电子控制和动力系统,被动隔振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易出现故障,日常维护只需定期检查弹性元件和阻尼材料的磨损情况,更换周期长,可靠性较高,能满足一般工业生产中对电磁振动台隔振的基本需求。

  1. 隔振性能受工况限制:被动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依赖于其固定的参数,在面对振动频率变化范围大、幅值波动明显的复杂工况时,难以实现理想的隔振效果,无法满足高精度测试和制造领域对隔振性能的严苛要求。